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找不到工作,谁会为他负责?

2017-11-13 张旎 父母训

╙  父母训  ╖

格物 · 解读儿童博物馆

致知 · 理解游戏的价值

善思 · 重构父母的思维

笃行 · 践行高质量陪伴


╙成就孩子 超越自己 从关注父母训开始╖



今年年初,我第一次看那部享誉教育界的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当即被其中的教育创新成功案例震撼,写下了一篇观后感《明明知道是摧残生命,为什么我们却欲罢不能》,迄今为止,这篇文章是我所有文章之中阅读和转发量最高的,从这个现象来看,教育是很多人的痛点,而教育创新让很多人兴奋。那篇文章也被翻译成英文,被制片人用于这部纪录片在美国的宣传,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因为这篇文章,很多人慕名点映这部纪录片,将近一年时间,这部还未公开上映的纪录片在中国的教育界已经掀起了不小的风浪,很多人看哭,很多人看激动,很多人开始反思,可是,哭过、激动过、反思过之后,很多人都不知道究竟自己能做什么?快一年过去了,是不是除了感叹之外,我们还是只能在常态中挣扎?



前不久,纪录片同名书籍中文版《为孩子重塑教育》正式上市,在这本书里,一个教育梦想家和一个对教育充满激情的资本家联合在一起,让我们面对未来,重新思考教育,不仅要思考,还要去行动。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对于任何一个在做教育创新的人来说都不是陌生的,21世纪人才的必备技能都已成了教育界的老生常谈,而书里提供的美国数据却足以造成很多人的内心恐慌: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有17%

60%的大学毕业生需要父母持续的经济资助

45.6%的大学生觉得人生无望

44%的大学生找到的工作根本不需要大学文凭

超过20%的大学生毕业生从事的是低收入工作

2000年以来大学学费上涨了72%,而拥有本科学位的全职员工工资下降了14.7%

只有11%的商业领袖认为大学帮助学生做好了职业准备


很多对于中国教育无望的家长们,这些年正在通过美国教育求解,不知道这些冰冷的数据带给家长的除了更深刻的焦虑,还有什么?


这些数据给我们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是——美国传统教育界嚷嚷着培养21世纪技能已经几十年了,而这些人说的和能做到的结果是两回事。在我身边的美国教育工作者,几乎都在强烈地抨击美国的教育,我听到的最强烈的措辞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国家的教育系统已经崩溃了!”言辞中带着绝望和无解的痛苦。当我听到这个结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认为美国的教育系统已经崩溃了,看看中国去美国留学人数的猛增趋势就知道了。


去年,参加哈佛大学零点项目举办的未来学习论坛,在一场分组讨论时,一个美国教师讲起了他们教育改革的失败,他陈述说,他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学生的测试成绩还是没有达到所在州的平均标准。我听了他的陈述之后就崩溃了,我说:“你们尝试各种各样的创新方法就是为了提高测试成绩?我已经不明白你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了,如果想提高成绩,你不用什么创新教学方法,去跟我们中国学习,你就知道成绩是怎么提高的了。”我说完之后,那位美国教师就像被针刺到了一样,无言以对。那场讨论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从一个点上,我看到了美国教育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绝望,因为教师的创造力已经被政策绑架。非常糟糕的事实是,大量学校消减艺术课程、体育课程,加强考试科目的学习,大量好的老师因为受不了这种偏离教育本质的政策而离开了这个职业。


美国这些年一直想在测试成绩上追赶以新加坡、韩国、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而这一场运动的代价十分惨痛。



赵勇教授写过一本书,书名叫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Dragon?: Why China Has the Best (and Worst)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World 书名译成中文是:谁在害怕巨大的恶龙—为什么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好(又最差)的教育系统,这本书言辞激烈,赵勇教授从自己的学习经历现身说法,目的是想敲醒美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让他们明白中国教育所带来的优异的测试成绩实际意味着什么,他在美国各地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巡讲备受关注,他希望教育界的人们意识到面向未来的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


可是,美国教育系统这样一艘庞大的战舰一旦朝一个方向前行,想要调转方向,谈何容易。


除了更深刻的焦虑之外,《为孩子重塑教育》一书还是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因为没有人想坐以待毙,总会有人想要做点什么。


在美国,教育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甩开系统的束缚,类似High Tech High这样的学校在美国已经迅速崛起,这些学校在不断证明,学生不为了考试而学习反而能够取得极大的成功。


另外,颠覆大学的创新型技能教育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比如加速学习项目就提供了一种学习模式,通过3个月的短期计算机编程培训就可以让90%的学生在学成之后获得每年超过75000美元的薪水,而这个项目的培训费用只有5000-10000美元。和大学4年超过十几万美元的投入相比,这种项目无论从投入产出还是从时间效率上都要比传统大学优越的多。让人欣喜的是,这种绕过大学的创新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看清了形势,放弃了用考试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标准。


教育的问题一直在那里,但同时也有一群人坚持不懈地从各个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层面看看,教育改革这件事还是让人充满想象的。


看过这本书,我只有一点遗憾,因为整本书里只有不到一页提到了家庭教育该怎么做,而这一页只是基于残酷现实来拷问家长对于教育的选择,这一页看完的感觉就是,家长已被残酷的现实逼到墙角,而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的孩子,未来出路到底在哪里?如果让孩子上大学已经成为了风险极大的投资,那么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尤其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对中国教育充满焦虑,又看到美国教育如此这般,走在规划孩子出国留学的路上,是不是又徒增了忐忑?


很多家长从孩子3岁或者更早起,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交付了各种专业人士,我们信任专业人士所设定的专业目标、专业内容和专业方法会帮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生存。可是当我们的孩子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我们是让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还是各种培训机构对此事负责呢?家长满怀信任、满怀希望将孩子托付各种专业人士,花费了大量时间与金钱进行教育投资,而当孩子从这些系统中走出后却只能回到家里靠我们养活的时候,我们不还是要自己去承受这一切?


关于家庭教育,我的逻辑非常简单,既然孩子的最终责任人是家长,那么,在做教育选择的时候,家长就要为孩子的未来生存考虑,而不是只为孩子的成绩焦虑。如果作为家长,已经看明白了传统教育的弊病、现实社会的需求,那么继续选择让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去做与未来生存无关的事情除了摧残孩子的生命外,同时也是给自己的未来增加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本书提到了在未来世界生存的十个重要能力:

  • 学会如何学习

  • 有效沟通

  • 与他人建立富有成效的协作

  • 用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 失败管理

  • 在组织和社会中发起变革

  • 做出明智的决策

  • 设定目标,管理项目

  • 毅力和决心

  • 利用自身激情和才华让世界更美好


这十项能力的梳理对于家长来说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部分,仔细看这十个能力,真的都不简单,尤其是最后一个,很多家长自己可能都不具备。如果这十个重要能力就是孩子在未来世界生存的要素,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办?


先说对于我们自己。

先用这十个能力去衡量自己,我们自己是不是具备这些能力?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具备这些在未来世界生存的能力,那么我们该做什么?该去哪里学?如果我们自己成为了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者,孩子自然会受到我们的积极影响。


再说对于孩子的教育。

如果你觉得孩子应该可以自己去拼未来,家长没有能力帮他们或者不需要帮他们,那么后面的内容你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果你觉得,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那么以下的建议或许对你有用。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那么强大的能力去选择学校或改变学校,那么,如果想为孩子的教育做点什么的话,我们可以做的是用这十项能力去衡量学校教育,学校有没有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如果没有,我们该怎么培养?到哪里培养?如果用这些能力去衡量孩子的状况,我们也应该能够知道,孩子在哪个方面能力还不具备,我们要思考该怎么帮助他们获得这些能力。


在这十项能力中,在我看来,最核心的是“利用自身的激情和才华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这一点说的是孩子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要有价值和意义,说白了就是,只有一个人能创造价值,才会有人为他所创造的价值付费,他才有生存空间。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发现他与生俱来的激情和才华,滋养他和鼓励他,让他能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在未来世界生存针对这一点,我曾经做过两场线上讲座,一场是《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另一场是《在高质量游戏中发现孩子的优势》,这两场讲座应该可以给家长一些该怎么做的启发。



很多家长会想不通,觉得我们小时候成长的记忆里家长没这么累,没管这么多事,只是确保让我们吃饱穿暖,我们不也挺好的吗!现在的家长要学这个,要学那个,要提高自己,还要帮助孩子,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如果非要给家长评级的话,我认为有三个级别的家长:


最低级别的家长是焦虑型,这种家长非要在自己的思维局限里强扭着孩子成长,不去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只关注自己对于孩子未来的焦虑之心。


中间级别的家长是放手型,不管是出于自己的实际困难还是教育理念,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其实会有足够的自由闯荡自己的天地。


最高级别的家长是成长型,能够用开放的思维去理解世界的变化,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并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他非常必要的支持。


这篇文章我更想写给那些看似在为孩子谋未来,实际是在焦虑中扼杀孩子生命的家长。希望更多家长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上,也集中在自己孩子的兴趣和优势上,而不是强迫孩子在一个他毫无激情也永无胜算的赛道上奔跑。


21世纪对于学习的定义早已经超越了学校的概念,如果我们作为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算说孩子的未来断送在我们自己手中,一点也都不夸张,因为我们是对孩子未来负有最终责任的人。




本年度的倒数第二场讲座,《文化自信的养成方法》11月23日晚上9:30开讲,我想把我看过的儿童博物馆中关于文化类的展览项目分享给你,把更多我看这些项目时思考的问题分享给你,在这个思考之后,或许你能够理解文化自信是怎么养成的,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之后出生的父母,想要让孩子传承中国文化应该做些什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报名此系列讲座




相关阅读


我花了十年才理解的艺术教育

明明知道是摧残生命,为什么我们却欲罢不能

轻松应用四种思维方式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下一代

不会和孩子玩,何以为父母?

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

引导孩子深度学习其实没那么难

应试教育导致的厌学怎么破解?

培养全球竞争力从发现孩子的能力和意愿开始

应对“不讲理”熊孩子的黄金法则

开拓孩子思维其实就这么简单

你想要的干货都在这里: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



长期征稿活动

      父母训公众号现面向广大粉丝开展长期征稿活动,来到这里,分享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与感悟,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cmrc@cmrcchina.org  (获取更多投稿信息 ,可点击此处


【声明】文章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父母训 是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先行者为父母搭建的学习平台,帮助您深度了解高质量游戏学习价值,学会设计游戏引导支持孩子成长,获取全球儿童博物馆教育资源,重构自我思维框架重置孩子起跑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